南宫NG·28(中国)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南宫NG·28(中国)相信品牌力量有限公司

商品新闻 分类
隐姓埋名30年父亲至死未见老母亲看杂志痛哭:我儿是民族脊梁

  1988年,上海《文汇月刊》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沉默的人生。

  不久后,这本杂志被送到了广东汕尾一个90多岁老龄的老人手中,她好奇地打开这本杂志后,发现里面有一页被折起来的文章。当她仔细地看完文章内容后,顿时痛哭起来。原来,文章中的“黄总工程师”正是自己的三儿子。

  三十年来,儿子从来没有回过家,就连自己的父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家奔丧。自从工作后,他留给家里的只有一个信箱,对家里人问他“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之类的问题,他更是一概不回复。

  这样的“冷漠”一度令家中的兄弟姐妹对他心生埋怨,虽然老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这样一个人,但这么多年来的沉默,也曾令她心中倍感难过。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三。黄旭华的父母都曾是修习医学,家中还曾开办过医务所、药房等。

  在校期间,黄旭华受到思想影响,多次参加抗日宣传队演出。1944年,中学毕业后,黄旭华目睹日本海军多次实施海上登陆,侵犯我国领土,后方又深受敌军机轰炸,百姓苦不堪言。最终,报考大学时,黄旭华改变了学医的想法,立志学习船舶、航空方面的专业。

  1945年,黄旭华考入。在校期间,除了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外,黄旭华还加入了交大进步学生社团,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多次展现出了优秀的斗争能力,受到了地下党的关注和培养。1949年,黄旭华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他作为国家商务代表团成员前往东德考察,并商谈合作。但回国后不久,他便接到了一个新的工作任务,做起了由苏联援助的潜艇转让仿制的工作。

  1958年,此时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美国、苏联的核潜艇相继服役,英国和法国也有了研制核潜艇的计划。在这一背景下,站在战略高度的聂荣臻元帅向中央提交了搞核潜艇的报告,并获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批准。核潜艇工程随即拉开序幕。黄旭华被调至北京投入到了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

  此时,我国发展核潜艇还主要依靠苏联方面提供给我们的一部分技术资料支持。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核潜艇工程只能依靠自己摸索了。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中国向苏联方面提出了希望能够在我国发展核潜艇工程上提供提供帮助的请求。

  就这样,我国的核潜艇工程在缺乏人才和资料的情况下,正式开始了。而黄旭华也将自己的一生跟核潜艇牢牢绑在了一起。

  正式开始研制核潜艇前,黄旭华的领导还曾找他进行过一次深刻的对话:“小黄,搞核潜艇是一项绝密的任务,一旦进来,一辈子就要隐姓埋名,你有这个思想准备吗?”

  黄旭华没有说什么话,只是非常坚定地点了点头。此后三十年间,黄旭华专心致志投身于核潜艇工程的研制工作中,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庭。

  核潜艇究竟长什么样子?里面的构造究竟如何?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见过。而这样一项尖端工程竟然是从一个玩具模型开始的。

  当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了美国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黄旭华等人小心翼翼地将它拆开后,更准确、更详细地了解到了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和功能。

  1966年,黄旭华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的一处荒岛上开展工作。这里风沙大,野鸡、兔子满山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便如此,黄旭华和研制团队的所有人并肩作战,互相关心,在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继续投身于研制工作中。

  1970年12月,在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的日夜奋战下,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新中国从此结束了没有核潜艇的历史。

  1988年2月,中国核潜艇在南海首次进行深潜试验。这次任务危险性极大,美国就曾发生过核潜艇深潜试验中出事,全艇129人全部遇难的悲剧。

  深潜试验前,不少艇员早早写下遗书,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此时,作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随全体官兵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下潜300米。

  消息一出,令众人震惊。这在全世界都没有过先例,不少领导更是前来劝阻,但均被黄旭华拒绝,他对这次的试验是有信心的。

  事实证明,我国的核潜艇稳稳地潜到了极限深度。而总师随首艘核潜艇深潜也成为了一个“光荣传统”。

  黄旭华为铸国之重器,将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妻子负责,因为聚少离多,女儿偶尔见到她后,竟然说道:“爸爸,你到家里出差来了?”

  除了对自己的妻女有愧外,他更是没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三十年来,老家的亲人与他的联系只有一个信箱。期间,他一直没有回过家,就连父亲去世时,也不曾奔丧。因此,父亲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儿子究竟在干什么工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云波诡谲的国际风云中,正因为有无数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投身于国防科技建设的事业之中,才有了大国重器,有了保卫的盾牌和底气。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参考资料:世纪风采2017年2期、军工文化2021年8期、党员2014年21期、国际人才交流2020年5期、党员干部之友2017年5期、今古传奇·人物版2023年12期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